马克思

黑格尔的批判

马克思就把目光从基督教的神话、黑格尔的抽象精神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向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,转向了人的实践活动,即生产活动和历史活动。
人是具体的人、历史的人,是处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之中的人,他受到各种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的制约。人就是人的世界 ,就是他的国家、他的社会,总而言之,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。人的实质就在于他的实践活动,而实践则是一种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。正是在这种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中,人创造了人化的自然,创造了世界的历史。
黑格尔认为人是绝对精神或上帝的异化形态,费尔巴哈则反过来,认为绝对精神或上帝实际上是人的异化形态。人的异化是由于他所在的那种现实生活的异化、劳动的异化,因此要想彻底扬弃人的异化,首先应该改造那个异化的现实生活。因此,马克思就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了对人间的批判,从宗教批判转向了政治批判,从理论批判转向了实践活动,从而实现了从无神论共产主义的转化。
宗教作为一种虚幻的蜃景,作为一种颠倒的意识形态,是建立在一个颠倒的现实社会之上的。因此,对宗教的批判、对天国的批判必须以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为前提——只有首先摧毁了颠倒的意识形态赖以确立的现实基础,才能最终消除颠倒的意识形态。
以往的哲学家们,包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,所从事的都是精神的批判、理论的批判。然而在马克思看来,最关键的批判却是现实的批判,即实践活动。因此,对精神的批判结束以后,就要对物质进行批判了。“批判的武器”(即理论)一定要变成“武器的批判”(即实践),理论一旦被广大群众所掌握,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。因此,马克思就从以往哲学家们“解释世界”的活动转向了“改造世界”的活动,从无神论对天国的批判转向了共产主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。

劳动异化